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巧用科技助力社区管理精细化,创新机制构筑和睦邻里关系,下足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让“大美园山”显现文明新风貌。

科技赋能

电动车管理用上“智慧+”

“您名下的电单车所载电池进入禁止充电区域,请立即将电池驱离至户外安全区域。”“电单车或电池已进入沙排新村楼栋内,请网格员立即到现场核实处理。”

在园山街道安良社区沙排新村,一辆电动自行车被推进楼栋内后,引发了一连串反应。当智能基站监测到电动车入户信号,后台系统随即将一则预警短信同步推送至网格员、楼栋长和车主。

这是园山街道在城中村创新运用科技、杜绝电动车入梯入户的场景。打造电动自行车入户监控系统,是园山街道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城中村安全综合治理的一环。

“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电动车充电乱象,是广大城中村治理的难点之一。位于龙岗区与盐田区交界处的安良社区,地缘位置较为偏僻,有外来人口较多、老旧出租屋多、“三小”场所多、基础设施薄弱“三多一弱”的社区环境。如何有效消除电动自行车电池“进楼入户”安全隐患?安良社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安良社区以电动自行车备案工作为契机,免费为前来备案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在电池外部或车身车架安装无线射频电子标签。当携带电子标签的电动自行车或电池进入室内,智能基站接收到信号后随即发出实时预警。如果10分钟内车主未将车辆或电池移至户外,系统将二次发出提醒,直至楼栋长核实情况后,上传处置信息后才能撤销预警。

据安良社区党委书记李华枫介绍,截至今年8月,安良社区共安装警监测系统智能基站783个、5164个电子标签,自系统上线至今,监测到的电动车违规充电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实现入户预警由单月109次下降至15次,有效将险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小程序”管好安全“大事”,园山街道以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全程全时、高效有序的管理来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让城市安全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不断织密补盲、纵深融合。

治理下延

家门口合力解决“顽疾”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最小单元,关系着居民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如何化解社区矛盾,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晴朗之夜,园山街道西坑社区公园内常有数支文艺团体开展歌舞健身活动。持续到深夜10时的乐曲声,对周围的住户造成了困扰。

日,西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静”享美丽西坑——西坑社区噪音治理项目,邀请社区文艺骨干20名共同参与。活动中,社工细致介绍了噪音的种类和危害,征求各方意见建议达60余条。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晚上9时30分之前结束文娱活动,并建立管理规则、约定开展分贝监测巡逻。

贯穿噪音治理项目全程的是该社区打造的“以党建为核心,三级联网、三社联动、三警联防”的“一核三联”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得益于此,扰民的噪音“顽疾”被妥善化解。

为了做好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工作,推动基层治理由“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西坑社区推动社区综合治理台下延,在三个居民小组及两家规上企业成立了综治服务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在此工作联动机制下,西坑社区稳化解多起群体劳资纠纷,做到了提前介入、就地稳控,实现“矛盾不上交、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同样位于园山街道的银荷社区,前不久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社区”荣誉称号。在龙岗区,获此殊荣的社区仅有3个。这项成绩的取得,源于基层党建引领下,当地居民公约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在银荷社区,时常可见戴着小红帽的义工在开展法治宣传和义警工作。银荷社区推出调解大联动治理模式,建立以党员为中坚,“调解员+法律顾问+民警”为主,社区各部门、自治组织和普法志愿者为辅的调解模式,充分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在“横到边、纵到底”的联防联控新格局下,原本势单力薄的基层治理向群防群治转变。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身边有说事、管事、办事的人,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问题也得到及时处理。

多元共治

文明风尚涵养城市幸福

社区居民自发排队数百米夹道送行核酸检测医疗队;社区工作人员开启车灯为核酸采样现场夜间照明;花店老板免费为排队等待核酸采样的居民供应矿泉水和口罩……

在今年深圳开展“5·21”涉盐田港疫情防控工作中,地处“海港大后方”的园山街道变为“抗疫主战场”。在这场城市“大考”中,凡人善举在园山频现,一个个暖心故事传递着文明正能量。

战疫一线彰显文明和定力,点滴善举汇聚大爱暖流,这些都是园山街道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成果。

今年以来,园山街道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立足民心民意,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共建城市文明转型升级,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走进西坑综合市场,各个档口明码标价,蔬菜区、肉类区、熟食区、活禽区分隔明确,购物环境宽敞舒适。前来采购的市民郭女士表示,文明创建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规范了城市管理。“以前的老市场墙面、地面、天花板破损,排水排污不畅,周围占道经营严重。现在都大变样了,新建的市场干净整洁,各类食材区域分明,还新增了检测室、智能电子计量秤及溯源系统,让人放心又舒心。”

当前,园山街道8家市场已全部完成升级改造,人民群众从文明城市创建给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诚意和暖意。

“佩戴头盔”“安回家,文明出行”“大美园山,法治同行”等宣传标语沿途飘扬,统一着装的骑行志愿宣传车队穿行城区……日,园山街道联合辖区自行车运动协会和交警中队,通过骑行沿途向群众宣传文明出行知识,在辖区六大社区主次干道的路口筑起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城市治理“千条线”,文明创建“一根针”。园山街道让文明创建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径,发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新风一路送进社区和街区,让市民成为传递文明风尚的一分子,让“家园意识”蔚然成风,让文明景象在街道遍地开花。

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巧用科技助力社区管理精细化,创新机制构筑和睦邻里关系,下足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让“大美园山”显现文明新风貌。

●撰文:刘越亚

科技赋能

电动车管理用上“智慧+”

“您名下的电单车所载电池进入禁止充电区域,请立即将电池驱离至户外安全区域。”“电单车或电池已进入沙排新村楼栋内,请网格员立即到现场核实处理。”

在园山街道安良社区沙排新村,一辆电动自行车被推进楼栋内后,引发了一连串反应。当智能基站监测到电动车入户信号,后台系统随即将一则预警短信同步推送至网格员、楼栋长和车主。

这是园山街道在城中村创新运用科技、杜绝电动车入梯入户的场景。打造电动自行车入户监控系统,是园山街道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城中村安全综合治理的一环。

“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电动车充电乱象,是广大城中村治理的难点之一。位于龙岗区与盐田区交界处的安良社区,地缘位置较为偏僻,有外来人口较多、老旧出租屋多、“三小”场所多、基础设施薄弱“三多一弱”的社区环境。如何有效消除电动自行车电池“进楼入户”安全隐患?安良社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安良社区以电动自行车备案工作为契机,免费为前来备案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在电池外部或车身车架安装无线射频电子标签。当携带电子标签的电动自行车或电池进入室内,智能基站接收到信号后随即发出实时预警。如果10分钟内车主未将车辆或电池移至户外,系统将二次发出提醒,直至楼栋长核实情况后,上传处置信息后才能撤销预警。

据安良社区党委书记李华枫介绍,截至今年8月,安良社区共安装警监测系统智能基站783个、5164个电子标签,自系统上线至今,监测到的电动车违规充电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实现入户预警由单月109次下降至15次,有效将险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小程序”管好安全“大事”,园山街道以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全程全时、高效有序的管理来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让城市安全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不断织密补盲、纵深融合。

治理下延

家门口合力解决“顽疾”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最小单元,关系着居民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如何化解社区矛盾,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晴朗之夜,园山街道西坑社区公园内常有数支文艺团体开展歌舞健身活动。持续到深夜10时的乐曲声,对周围的住户造成了困扰。

日,西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静”享美丽西坑——西坑社区噪音治理项目,邀请社区文艺骨干20名共同参与。活动中,社工细致介绍了噪音的种类和危害,征求各方意见建议达60余条。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晚上9时30分之前结束文娱活动,并建立管理规则、约定开展分贝监测巡逻。

贯穿噪音治理项目全程的是该社区打造的“以党建为核心,三级联网、三社联动、三警联防”的“一核三联”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得益于此,扰民的噪音“顽疾”被妥善化解。

为了做好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工作,推动基层治理由“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西坑社区推动社区综合治理台下延,在三个居民小组及两家规上企业成立了综治服务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在此工作联动机制下,西坑社区稳化解多起群体劳资纠纷,做到了提前介入、就地稳控,实现“矛盾不上交、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同样位于园山街道的银荷社区,前不久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社区”荣誉称号。在龙岗区,获此殊荣的社区仅有3个。这项成绩的取得,源于基层党建引领下,当地居民公约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在银荷社区,时常可见戴着小红帽的义工在开展法治宣传和义警工作。银荷社区推出调解大联动治理模式,建立以党员为中坚,“调解员+法律顾问+民警”为主,社区各部门、自治组织和普法志愿者为辅的调解模式,充分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在“横到边、纵到底”的联防联控新格局下,原本势单力薄的基层治理向群防群治转变。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身边有说事、管事、办事的人,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问题也得到及时处理。

多元共治

文明风尚涵养城市幸福

社区居民自发排队数百米夹道送行核酸检测医疗队;社区工作人员开启车灯为核酸采样现场夜间照明;花店老板免费为排队等待核酸采样的居民供应矿泉水和口罩……

在今年深圳开展“5·21”涉盐田港疫情防控工作中,地处“海港大后方”的园山街道变为“抗疫主战场”。在这场城市“大考”中,凡人善举在园山频现,一个个暖心故事传递着文明正能量。

战疫一线彰显文明和定力,点滴善举汇聚大爱暖流,这些都是园山街道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成果。

今年以来,园山街道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立足民心民意,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共建城市文明转型升级,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走进西坑综合市场,各个档口明码标价,蔬菜区、肉类区、熟食区、活禽区分隔明确,购物环境宽敞舒适。前来采购的市民郭女士表示,文明创建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规范了城市管理。“以前的老市场墙面、地面、天花板破损,排水排污不畅,周围占道经营严重。现在都大变样了,新建的市场干净整洁,各类食材区域分明,还新增了检测室、智能电子计量秤及溯源系统,让人放心又舒心。”

当前,园山街道8家市场已全部完成升级改造,人民群众从文明城市创建给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诚意和暖意。

“佩戴头盔”“安回家,文明出行”“大美园山,法治同行”等宣传标语沿途飘扬,统一着装的骑行志愿宣传车队穿行城区……日,园山街道联合辖区自行车运动协会和交警中队,通过骑行沿途向群众宣传文明出行知识,在辖区六大社区主次干道的路口筑起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城市治理“千条线”,文明创建“一根针”。园山街道让文明创建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径,发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新风一路送进社区和街区,让市民成为传递文明风尚的一分子,让“家园意识”蔚然成风,让文明景象在街道遍地开花。(●撰文:刘越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