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后经济恢复如何?这个问题可谓是全球焦点。近期陆续公布的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给了各界一窥中国经济的机会。

除了单一指标绝对值的增减,有人对比了同期多组数据,并提出疑问:一季度超预期的信贷之下,CPI走低是否意味着通缩?M2的增速在过去一段时间和M1、社融的增速差额在持续扩大,这种数据背离原因何在?另据测算,2020年至2022年,我国贸易投资顺差合计近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外汇存款等数据并未同步增长。这2万亿美元究竟去哪里了?其背后的逻辑值得一探究竟。

CPI与金融数据背离之惑


(资料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3月份CPI同比增长0.7%,低于市场预期的1%,且跌幅连续三个月扩大。对于通胀数据的回落,市场担忧我国经济活动偏冷,可能陷入通缩。而对比同期金融数据,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有人不禁发问:天量资金到底去哪儿了?

图片

5月11日,在邹城市艾坦姆流体控制技术(山东)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高端流体阀。

这一问题得到了多个权威部门和业内专家的回应。对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低通胀不等于通货紧缩,不应将低通胀或前期反通胀力量简单视为通货紧缩;从中长期看,中国不存在系统性和可持续的通缩压力。

具体来看,一季度通胀回落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一是季节性因素。春节后随着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一般都有回落;加之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也带来高基数扰动。二是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物流畅通保障到位,供给能力大大增强,鲜菜上市量增加比较多,环比和同比价格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今年生猪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减少,这些都带动CPI回落。三是能源价格回落。在我国CPI中,能源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原油市场价格总体回落,带动国内能源价格走低。四是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五是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CPI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而对比来看,同期信贷数据的超预期放量则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靠前发力的体现。

一高一低的数据看似背离,但也符合经济规律。从历史经验看,通胀是滞后指标,经济和需求先起来,才会逐渐传导到通胀。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经济复苏初期,通胀回落也符合经济传导的时滞特点。此外,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如果从中长期角度看,当前中国经济仍在稳步复苏之中。而且,本轮中国经济复苏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其特征之一是劳动力供给和制造业产能恢复略快于需求恢复,有利于保持较低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的整体产出缺口正在明显收窄、而非扩大,这也意味着中国并不会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这也为决策者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空间,有利于之后更好推动经济发展。

M2、M1增速差额如何形成

另一组引发关注的数据背离是M2的较高增速与M1。根据人民银行公布数据,3月末,M2余额是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2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与此同时,M1的余额是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了0.4个百分点,相较而言增速较低。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抛开M2高增的表象,拆解其“来龙去脉”。一个客观原因是资管资金回表。受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实体部门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资金转回表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升了M2增速。实际上,如果把表内和表外合并,综合来看社会的广义流动性,3月末,流动性总量同比增长是10%,较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比M2的增速低了2.7个百分点,广义流动性增长仍属平稳。

此外,一季度M2高增也与季节性因素相关。在政策靠前发力的背景下,近年来一季度一直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高峰,过去两年一季度新增的贷款大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0%。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增加也比较多,这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债券靠前发行密切相关。

相较而言,M1的较低增速也源自当前市场信心尚在逐步修复期。

追踪“消失”的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

根据外汇局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2020年至2022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吸收来华各类投资合计形成对外资金来源约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外汇存款等数据并未同步增长。该问题引发市场诸多讨论:“消失”的外汇都去哪里了?

简洁的答案是:其中超八成表现为境内市场主体的对外投资,剩下部分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而更通俗的说法是:化整为零、藏汇于民。

据权威部门透露,对外资金运用分为民间部门运用和官方运用。从近3年情况看,我国对外资金运用合计接近2万亿美元,基本与对外资金来源规模相对应,其中民间部门对外投资规模占比超八成。具体来看,民间部门对外直接投资近4400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和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合计达1万多亿美元。这些对外投资是民间部门资产,是“藏汇于民”的重要表现。

而官方部门对外投资的主要表现是外汇储备资产增加。2020年至2022年,我国官方部门对外投资增幅3100多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体现为外汇储备增加。不过,受到汇率折算等估值因素的影响,这个数值与外汇储备余额变动存在一定差异。

总之,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并没有“不翼而飞”,而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投资主体中,绝大部分“藏汇于民”。这也折射出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正合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了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跨境资金往来将更为活跃,我们也期待更多资金“润物于细无声处”,转化为各类主体切切实实的发展,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能。

制作:隗晨阳

图片

中国金融家杂志

CHINA FINANCIALYST

主管:中国人民银行 主办:金融时报社

金融业智慧解读 金融家展示平台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图片

阅读 99

分享

收藏

在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