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不出意外的话,还有数日,东湖的菊花就要盛开了。这是每年11月中旬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的招牌节目,许多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在东湖社区参观菊花、欣赏菊花、采摘菊花,感受采菊东篱,遍地飘香的美景。而与过往不同的是,今年赏菊的市民游客,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东湖。

有着800余年历史的东湖社区,底蕴丰厚、人文丰蔚,是“广东省古村落”。社区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素有“番客村”之称。围绕濠江区委、区政府提出的“115”工作思路,东湖社区着力乡村振兴,突出做好“侨”文章,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有序推进东湖社区“最美侨乡”建设和乡村振兴。

“臭水沟”华丽变身生态景观水廊

自从定下了打造“最美侨村”的目标后,宁静的社区开始忙碌起来。秉持“先规划、后建设”思路,社区党委多次开会商议工作安排,规划设计团队受邀现场考察,大型挖掘机设备进驻施工。“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就连沙县小吃的老板都这么感觉。

在规划中,东湖社区“大坑”环境提升是重点。这条全长1.3公里的“大坑”原是一条排水大沟,但因历史原因,“大坑”上方和两侧存在大量违章建筑,长久以来影响村容村貌、阻碍了黑臭水体整治和违建整治进程。

今年初,东湖社区启动整治清拆工作,数月后,当所有违章建筑拆除后,东湖“大坑”的本来面貌得以重现,整条主干道顿时变得视野清朗、一览无遗。在后期改造中,东湖社区将“大坑”建设成具有潮汕特色、侨文化元素的景观长廊,自东至西分别打造了“奇石公园”“小舟亭”“邹鲁桥”“下涝妈亲水庭园”和“塔榕园”5个景观点,同步推进沿岸57座民房风貌提升及“三线”整治。

“不得不说,变化太大啦。”国庆期间,旅居深圳的“90后”林家蔚回到家乡东湖,看到东湖社区的变化,他颇为惊讶。“小时候沙尘滚滚,路面偶有垃圾几乎要放到发臭才会处理,现在路面有物管及时清理,跟城里的道路差不多了。”林家蔚调侃道,如今村道宽敞整洁,颇有广深城中村的感觉。

乡贤捐赠侨屋改造社区型博物馆

“侨元素”是贯穿于整个东湖社区改造的关键词。如何让每一位进入社区的人都能感受到东湖社区的侨文化,是打造“最美侨村”不得不直面的课题。

一方面,东湖社区利用各建筑墙体,展现“美丽侨乡”“打造最美侨乡”等标识,原本老旧的宣传栏也改造为侨文化展示栏,将现有民俗活动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周边幼儿园、戏台、祠堂前广场进行风貌提升,用于展示东湖华侨文化。

另一方面,东湖社区选址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民居“德庐”,通过修缮、加固建筑围护结构,更新室内空间,规整陈列布展,将“德庐”打造为集党建、村史、侨务和淑芳亭为一体的社区型博物馆。

经过“德庐”的人,很难不注意到这座蓝灰相间的房屋,楼顶印刻有“1948”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自己70多年来的风霜岁月。据了解,“德庐”由海外乡亲李月德、李喜德兄弟捐献,这座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的闲置侨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东湖侨博馆,也成为社区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国庆期间,驴友“敏兆517”就和朋友们一同来到东湖社区“打卡”乡村游,其中“德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馆内的每件展物,都诉说着动人心弦的华侨故事。东湖村民早先生活所迫下南洋,赚钱后回到村里建房子,他们又把新的一些西洋文化带回来,所以现在看那些房檐壁画里面都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展示了东湖村的侨乡文化史。”“敏兆517”在旅行日记里记录道,这些印记也能让子孙后代了解村子的发展史,发扬老一辈华侨的拼搏精神,激励后人们更好地建设美丽的家乡东湖。

来自游客们的真实感受,正是东湖社区打造“最美侨村”的用意。东湖以“让侨村环境更美、让侨村文化更美、让华侨乡情更美”为着力点,突出做好“侨”文章,东湖社区还出台关于侨胞购买集体房产的优待措施,做好侨胞返乡定居服务,并专门设立社区侨务办公室,设置侨务服务窗口,为侨胞侨眷提供周到服务。

古侨村街区定格昔日繁华“底片”

菊花种植是东湖社区的特色产业,菊花还被誉为“东湖三宝”之一。东湖社区党委副书记李荣金告诉记者,近期,围绕“菊花+旅游”“菊花+产业”思路,东湖社区着手规划建设以菊花为主题的观光体验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菊园形象大门、区主路木栈道等,同时发动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菊花,把特色农业景观融入到古村观景和村民生活。

根据社区农田的分布情况,东湖社区规划四个集中连片菊花田,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户入股的模式发展,分别为东菊园、西菊园、南菊园、北菊园共计300亩。其中,面积最大的南菊园率先启动建设,通过南菊园的辐射带动,连片打造推进“东湖菊花”种植,发展集观光、保健于一体的“金色东湖”菊花产业,培育菊花特色品牌,以乡村特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李荣金表示,种植菊花一方面是带动农民创收致富,另一方面是以乡村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旅游。同时,社区引导村民在村落内部宅旁、巷道空地见缝插绿,种植菊花,并以打造“四小园”的标准,对菊花田围竹篱笆,树“党员种植户”“侨眷种植户”立牌等,把特色农业景观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东湖特色农业菊花种植的乡村田园风光,助力乡村旅游。

漫步在东湖社区,可看到古榕、古巷、古碑以及中西结合的特色建筑;行走在古巷道内,昔日侨乡大户有钱人家的繁华景象也依稀可见。据介绍,社区内明清至新中国各时期的民居群保留较为完好,古驿道、寨门、谷仓、石板路、祠堂、家垫、洋楼、四点金和下山虎民居等乡村建筑较为丰富,潮汕元素、南洋特色突出。

其中,卓厝巷是东湖社区一条以本地望族卓氏命名的古巷道。随着原住户另建新房与外迁,曾经热闹的巷道后期逐渐萧条,失去活力。但由于卓厝巷仍保留多座完整的“四点金”潮式建筑和家塾祠堂,且建筑工艺水平极高,是东湖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未受太大改变、破坏的特色民居角落,具备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

近年来,东湖社区投入资金,对卓厝巷进行景观提升,包括平整场地、铺装巷道、绿化、新建景墙等,让卓厝巷旧貌换新颜。结合“最美侨村”建设,东湖社区启动了侨乡古村街区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系统工程。东湖社区以卓厝巷至后池巷为主要路线,串联古寨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和水体,打造一条行程约2公里的浏览线路,修缮提升线路沿途环境,而后逐步向村落内部延伸,唤起居民的乡愁记忆。

“卓厝巷是当时华侨之后建造的房子,当时这条巷是大户人家、有钱人的地方,非常繁华;这边也很多做生意,人来人往很热闹。”东湖社区党委委员林钊表示,东湖社区将充分发挥侨房管家作用,紧密联系侨胞,租赁多间古屋,谋划打造港货一条街,唤起古侨村生气,锚定古侨村街区业态。同时启动华侨驿站、海员俱乐部建设,全方位展示东湖丰富的侨文化。

记者获悉,东湖“最美侨村”第一阶段项目建设近日已基本完成,第二、第三阶段建设工作也正紧锣密鼓加快推进中。“我们将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凝侨心、聚侨力,赢得广大侨胞乡亲的赞许和支持,同频共振奏响最美侨村建设的协奏曲。”广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文恩说,东湖社区将依托古村和侨乡优势,打造集“文、商、旅”为一体的全新东湖。(●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