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与浙江,山水相近、人文相亲、交往密切。近年来,皖浙两省深化合作、携手共赢,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共链,经济合作驶入“快车道”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与安徽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经济合作,成为皖浙合作的重点。
(资料图)
随着《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出台,安徽与浙江的城市合作也迈入“快车道”。
“珠联”璧合,“甬蚌”共舞。今年3月初,蚌埠市14家骨干企业“组团”赴宁波参加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对接会。当天就有2家企业收获总金额1100万元的订单,7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通过两地产业协会加强对接,今年我们还将组织重点产业领域对接交流活动4次以上,助力蚌埠优质企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蚌埠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对接会是甬蚌强化“产业共链”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与宁波市支援合作局签订《甬蚌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方案》,园区成为皖北八市中首个获省政府批复的皖北结对合作帮扶共建园区。依托蚌埠市固镇经济开发区,双方采用“管委会+公司平台”运营模式,共建甬蚌产业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与此同时,杭州与宿州的合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杭州宿州产业园区揭牌后,杭州、宿州分别委派杭实集团下属工投公司、宿州市高新建投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运行公司,作为合作共建园区的运行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负责园区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
省际联通更便捷,开放合作现成果。截至2022年底,皖浙通车省际高速公路5条,通航省际航道1条,省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接口16个;开通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实现出口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在跨境电商和对外贸易领域,安徽10家企业、52个海外仓上线浙江“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合肥与杭州等10市共同发起成立“全球跨境电商品牌研究中心”、与宁波等9市共同举办“共创跨境新势能·首届华东产业带跨境出海线上峰会”,贸易投资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一水共护”,新安江模式成全国样板
一江清水连浙皖,绿色生态同守护。就在上个月,浙江和安徽两省在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自此,原有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将升级为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的综合补偿。
可以说,这是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全新“升级”,是从“一水共护”向“一域共富”迈进。
新一轮补偿重在加强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探索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推动由单一补偿向综合补偿升级。此举重在实现下游地区主动帮助上游地区谋划绿色发展之路。
从2012年开始,皖浙两省连续开展了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标准,安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目前,“新安江模式”已成全国样板,推广到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
民生共享,教育医疗合作带来幸福“红利”
合作办医院、合作办学校、强化教育医疗交流……更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进入安徽。
在教育合作领域,杭州技师学院与泗县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揭牌“杭州技师学院泗县分院”,蚌埠技师学院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协议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宁波与蚌埠市教育局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蚌埠市遴选教师、校(园)长赴宁波学校跟岗锻炼。在医疗合作方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浙大二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国家批复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与宿州市立医院合作揭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协作医院”。
经济、文化、生态、民生……两省的交流合作就像新安江—钱塘江的水一样,彼此交融、密不可分。面向未来,安徽将与浙江继续携手,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让“高质量”越来越高、“一体化”越来越强、“一盘棋”越下越活。( 本报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