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马厂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

曾经,这是一片饱受贫穷困扰的土地,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贫困乡镇的帽子戴了多年。近年来,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马厂乡奋力脱贫摘穷帽,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已然变成美好现实。

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一首首高亢嘹亮的“花儿”,讲述了马厂乡人民的生活变化轨迹。如今的“花儿”不再是往日的心酸苦楚,声声都是希望,曲曲都写满梦想。那一句句质朴的唱词中,有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有新家园的美丽变化,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待……

大山深处幽怨“花儿”诉无奈

上世纪80年代,马厂乡老百姓的日子,用“穷”和“苦”两字概括再合适不过。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十年九旱,遇到气候不好的时候,家里一整年都是入不敷出,增收渠道单一,群众生活极端困难。遇到天灾、生病、孩子读书上学,都可能会让一个家庭跌入谷底,许多群众无奈只好靠出卖自己的血液来补贴、维持艰辛的生活。

当时曾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马厂山头没坐头,十年九旱没收头,家里进去没吃头,不去卖血没干头。”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住房难……一大堆“大难”问题压得马厂乡的老百姓喘不过气。

环境造就了他们祖辈生活的艰辛,贫瘠和落后迫使他们以卖血这种无奈的方式来换取维持生计的光阴钱,而这也往往导致他们身体机能下降、体弱多病。扛着?还是用自己血液换来的钱治病?无数个家庭上演着令人揪心的悲惨故事。

自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一系列集中扶贫政策,当地交通、饮水、住房、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了改善,政府引导劳务输出,非法卖血得以遏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仍旧没有走出深度贫困乡镇的行列。

“花儿”,作为即兴演唱的口头文学,如实反映了马厂乡当时的现实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在田间耕作,还是在山野放牧、砍柴割草,一首首幽怨的“花儿”倾诉了当时老百姓对家乡贫瘠、落后条件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东山雾来西山的云,黄河里看,浪打了船上的扯绳;有钱汉活的人上人,我活得难,老天爷不睁个眼睛。”除了怨天,百无他法,环境造就了贫穷,人老祖辈习以为常了,离开大山那是梦;

“曹操逼宫杀娘娘,立逼得马腾反哩;三九天住的破房房,孽障者叫谁管哩。”交通落后,无法拉运建筑材料,好多人家都是几辈人沿用的老房子,破旧、黑暗、阴冷,不见孽障才怪呢;

“刘秀十二上走南阳,他走在迷魂的路上;破烦者媳妇个娶不上,光棍汉满山里浪荡。”娶妻难的现象不是个别,每个村里都有大量的光棍汉,家庭不完善、生活不如意,小伙子熬得白了头,熬得弓了背,也熬得对生活没了信心,不务正业,到处乱串逛荡……

各种的不幸、各样的辛酸、每个人受过的苦难、每个家庭的艰难,都化成一首首幽怨的“花儿”,怎么也倾诉不完。

安置区里幸福“花儿”别样红

2015年底,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如一夜春风吹进了马厂乡,吹活了这片土地,也吹暖了马厂人的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马厂乡的脱贫攻坚力度一步步加大,贫困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了小康目标。

“挪穷窝、拔穷根”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让全乡人民从此离开了祖祖辈辈艰难生产生活了几千年的地方,梦圆新居,融入了城市生活,发生了“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巨大转变。

在位于乐都区城区的七里店安置小区里,干净整洁的住房整齐美观,基础设施完善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卫生院一应俱全。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马厂人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更新。

搬迁下来的群众,通过政府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学习挖掘机、建筑、刺绣、面匠、电焊等技术,通过劳务输出创收,腰包鼓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彻底摆脱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等问题,也让他们敢对今后的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

从躺在阳洼旮旯里出不去也不想出去的庄稼汉,变身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找到工作的“打工人”;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就业;从破败黑暗的土木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走出大山的马厂人民通过双手勤劳致富,心中满怀喜悦和憧憬。

小区广场上,一群老汉沐浴着冬日的暖阳,用二胡、弦子弹奏着民间小调,身上携带的“随身听”里传出悠长激情的“花儿”,透过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感觉到文明之风拂面。

这里,再也听不到百姓幽怨“花儿”倾诉贫瘠和无奈的哀叹了。

“搬迁安置到七里店,远离了昔日的大山;幸福的日子快手上传,兴奋者吼上个少年。”这一嗓子,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一嗓子,姑舅把几十年的郁闷吐了个完;这一嗓子,年轻的“老汉”又挺直了腰杆;这一嗓子,惹得老幼都撸起袖子加油干。

“交通是经济的生命线,柏油路修哈的平展;山不在高来路不在远,尕小车坐上哈舒坦。”告别了“晴天扬灰、雨天水和泥”的土道路,平展的柏油路为当地发展提供了高效和便捷,生产生活物资拉运、农产品出售不再是“老大难”了。

“文化下乡把节目演,现代舞跳哈的干散;老汉们沙发上把干淡喧,年轻人手机上聊天。”生活好了,物质需求不愁,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文化大发展,信息更快捷。

“白杨的树枝儿半天高,遮阴凉,叶叶儿长圆者哩;如今的日子嘛实话好,老百姓,天天哈像过年者哩……”搬迁安置区里,一首首充满幸福喜悦的现代“花儿”表达着马厂乡男女老少群众的心里话,这里的“花儿”别样红。

抚今追昔深情“花儿”颂党恩

马厂乡群众的“破茧成蝶”,是贫困村脱贫的典范,是数以万计各级扶贫干部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乐都区上下聚力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履行党和国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生动实践。

党的政策,带来了马厂乡的大变化,引导群众从贫穷落后的窄路子、荒路子走向了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

“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黑不过笔墨和砚台;幸福的道路共产党开,好不过中国新的时代。”“精准扶贫奔小康,搬迁穷根子拔光;百姓们感谢个共产党,开心地把好花儿漫上。”“共产党好比个父母亲,疼爱着天下的百姓;衣食住行的都操心,精神上还给了鼓劲。”“乡里人住进了高楼房,新媳妇做哈的饭香;为民谋福的共产党,老百姓把你哈不忘。”“新农合医疗养老金,好政策帮扶了农民;病头灾难者不担心,常念颂领导人哈英明。”

党的政策暖人心,党的光辉照万家,党的恩情比海深,朴实的马厂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夕阳西沉,安置区里这些未经雕饰的天然之音,跨越千山万水随风飞上云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