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发展蓝图,奋进伟大时代。

当前,武汉正处在加快疫后重振、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聚焦武汉,省委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全市正加紧打造“五个中心”、朝着建设现代化武汉的目标加速奋进。

武昌区将全面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现代服务业集聚、现代都市品质、绿色低碳发展和幸福美好生活五个示范引领区,努力增强中心辐射带动、科技创新支撑、主导产业竞争、服务开放发展、城区综合承载、可持续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优质服务供给八项能力,推动城区引领力、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功能品质、绿色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民生幸福八个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努力在全省全市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

增强中心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城区引领力走在前列

城市的强大,在于其影响、辐射和带动。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武昌将以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规模化、高端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头部企业集中、发展活力强劲的千亿级、五百亿级优势产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增市场主体倍增、区域经济指数级增长,提升区域经济辐射力。

武昌拥有近1800年历史,集多种文化于一体,该区将以古城建设为抓手,厚植古城气质,弘扬首善精神,持久彰显武昌现代都市的风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同时提升规划品质,从规划层面解决好功能提升、产业集聚、人口布局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建设品质,集中力量建好亮点区块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打造百年市政设施。提升管理品质,站在城区运营的角度深化精细管理,加大精准服务供给,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贯通。提升生态品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生产、生活空间,让在武昌生活的人引以为傲,让来过武昌的人为之倾心,让没来武昌的人充满向往。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未来,武昌区将紧抓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契机,做实“科创强区”,奋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成智谷,坚持“小而精、特而强、专而尖”的发展方向,运用“校区+园区+社区”模式建成小洪山科学城,基本形成环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科技创新产业带,重点发展智慧空天信息、智慧交通出行、智慧医疗服务三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集聚高端创新元素,营造多元开放的创新氛围,让先进技术率先在武昌转化应用。支持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共建共享湖北珞珈实验室、光谷实验室的技术、信息资源,争取布局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推动生命、信息、空间、地学等优势学科领域涌现更多的“从0到1”。建立武昌人才信息库、项目库、需求库,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发展院士经济,以院士项目推动创新人才集聚。

增强主导产业竞争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走在前列

经济实力的比拼,就是产业实力的比拼。武昌区将构建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做大“金融之城”、做优“设计之都”、做精“文旅胜地”、做强“商贸中心”。

把培育新动能摆在优先位置,鼓励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拓展业务,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增强竞争力。在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布局一批上下游研发和应用类企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同时瞄准新零售、在线消费、在线医疗、数字文创等新业态,引进和培育60家以上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

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紧盯八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头部企业“聚龙计划”和高成长型企业“引育计划”,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培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四上”企业库,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壮大。

增强服务开放发展能力

推动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武昌区将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深化“主城做优”,加强与各城区合作联动,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项目和平台,促进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在科技创新、交通联网、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强与长江沿岸地区交流合作。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建设国际街区、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加强国际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国际化商务和人居环境。

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重企业兴百业的优良生态,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极简审批”、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促进企业活力充分迸发,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和规范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功能品质走在前列

按照“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滨江商务核心区初步建成,兼具书卷气与烟火味的武昌古城基本完成改造,杨园、白沙洲两片深化改造提升,武珞路文旅商贸带、中南路中北路华中金融城持续升级,中科·武大智谷充满创新活力,形成功能融合、空间复合、形象鲜明、价值彰显的空间格局。

优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快建成科学合理、顺畅通达的道路网络,让安全便利、绿色宜居成为城区品质的重要标志。用绣花功夫打造精细精致、富有温度的现代城市管理样本,整合规划、建设、城管、房管等力量,建立联席指挥、应急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有机衔接“智慧之眼”“智慧水务”“民呼我应”等平台,提升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富集的山水资源是筑城聚人之基、美好生活之本,武昌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促进高质量产业与高品质生活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推进长江岸线整体保护、协同治理,深化江滩公园、沿江绿道建设,布局慢行网络,营造多元共享的亲水空间。加快建设月亮湾城市阳台、武九北综合管廊、武昌生态文化长廊等项目,加强红巷、武昌桥头堡、长江观景第一台、平湖门及余家头水厂周边的保护利用,推动滨江景观与文化资源充分融合。

构建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生态城区,推进四美塘、沙湖、晒湖“大湖+”建设,打造城区绿道,以江河岸线、城区主干道为纽带,深化绿道、林荫路规划建设,布局一批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发展立体绿化,让绿道成网、功能成势。

推行“生态+”发展模式,促进生态空间与消费、商业、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

武昌区将以党建引领“一核多元”,汇聚基层治理澎湃动力,拓面提质“红色物业”和“红色业委会”,统筹多方力量进入小区、编入网格、包保服务,让三方联动机制发挥更大效能,实现末梢治理、高效治理。

完善协同高效的治理新方式,加强系统治理,强化街道中枢作用,深化“民呼我应”机制,完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持续深化平安武昌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城区安全预防体系,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民生服务为切入口,布局一批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数字服务的“山川河流”汇聚成智慧治理的“新蓝海”;树立一批新的治理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可供复制的治理经验。

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推动民生幸福走在前列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武昌区将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金融政策和服务措施,全力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推进民生保障全面提质,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人员社保机制,健全覆盖全民、高效便捷的社保服务体系。

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制度,完善卫生健康信息系统,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打造颐养武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区级养老中心,创建人工智能养老示范社区,加快适老化改造,推进智慧养老,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吴迪 袁宇杰 宋亚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