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关心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

“木工出身,从结婚时的家具到晚辈的玩具靠他那双巧手总能‘鼓捣’出来,谁见谁夸,成了十里八街有名的 ‘包工头’。现在,简单的木工活,老爸不仅做得吃力,还有点‘宅’。”


(资料图片)

“白天,她爱出门散步,路上遇人会主动打招呼,但有时会记错人家样貌,记错家里门牌,晚上会在屋里徘徊,敲我的门,不让我睡觉,缠着我,几分钟内同一问题问好几遍。”

“逢有来客,姥姥总会从抽屉里拿出外孙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反复擦拭,向来客‘炫耀’,但说完后句,忘了前句,还记不住录取院校的全称,跟客人无法完整、准确地交流,她常感到吃力,无助。”

他们是谁?为何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些症状的出现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还是疾病将至的前兆?记者带着问题走进唐山市工人医院记忆门诊,与您一探究竟。

图为公益宣讲中,李永秋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 由受访者提供

“它”是谁

上面的情景不是公益广告描述的剧情,更非文艺作品演绎的桥段,而是记忆门诊外,不同候诊者地倾诉。虽遭遇各有不同,却指向同一个“罪魁祸首”,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当我们提到它,总是会想到记忆衰退、容易迷路、忘记亲人,但其实只是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冰山一角。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会造成记忆、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等功能下降,出现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病因迄今未明。它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以健忘为首发症状,随病情发展,患者会从遗忘、失语,渐进到失智、失能。

“这病对患者及家属像一场没有防备的走散,随病情的发展,它不仅会剥夺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会‘偷走’记忆中充满温情的瞬间,‘毁掉’你曾经引以为傲的心智,‘割断’与过去、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困在时间和空间的旷野里慢慢凋零!”唐山市工人医院神内一科副主任高海凤表示,虽然从医多年,面对不同病患的遭遇还是会不胜唏嘘。

“不余遗力,却又无能为力,是很多病患家庭的真实写照。”高海凤介绍,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到中期,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语言攻击、出现幻觉、妄想、睡眠障碍等行为,认知则会退化到不识亲朋,无法辨认时间地点,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理解,感到焦虑不安,易发生肢体攻击;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不能言语、两便失禁,甚至无法进食等丧失自理能力。患病老人陷入时间的桎梏,变得健忘、容易迷路、丧失兴趣,眼前陌生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痛苦、焦虑、抑郁,会毫无理由地生气、充满攻击性,甚至做出辱骂家人等各种不受控制的行为,而照护他们的家人,有时会分不清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他,是以前那个和蔼可亲的他,还是现在这个歇斯底里的他。此时,无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还是现实中的照护难度,都陡然增加,双方都在挑战各自承受的极限,置身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被裹挟,卷进抑郁、焦虑的漩涡,侵蚀着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图为高海凤在记忆门诊为来院就医人员做排查。 记者 王冠杰 摄

按下“暂停键”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有痴呆患者5500万人,其中60%-80%由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目前我国约有患者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超4000万人,而相关调查表明,知道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人约78%,然而愿为此就医的仅有17%,行动和知晓之间的鸿沟为何如此之深,又源何而来?究其原因,还是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不足、了解有限。由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渐渐成为各方共识,受到重视。

“早期症状隐匿性极强,大众对其普遍认识不足,是很多患者及家属难以察觉的重要原因,也是能否及时按下‘暂停键’的关键。”唐山市工人医院神内一科主任李永秋介绍,过去喜欢外出聊天、下棋的人,现在变得不喜交际,社交功能有所减退;往日喜欢逛街买菜,到银行存取款的人,现在会找各种理由推脱,让配偶或儿女代劳;昔日家里的“老劳模”对日常家务,现在也是能懒则懒。这些貌似不起眼的细微变化,应当引起警惕,有些可能就是早期症状出现的苗头。它们躲在“人老了,难免糊涂。”“辛劳了一辈子,歇着吧。”这些善意的体谅下,悄然而至,渐进发展,待出现因记忆衰退记错家人模样,难以辨别时间方位等明显症状时,病情已进入中重阶段,悔之晚矣。

“接诊中发现,大家只知道阿尔茨海默病会导致痴呆,却不知道该病早期有长达15年至20年的潜伏期,因为很多民众对该病缺乏早诊疗、早干预的意识和常识,加之该病潜在病理的改变又很难被人明显察觉,多数患者往往在就医时,已难以逆转,令人十分痛心。”李永秋呼吁广大民众,要充分认识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疾病,不要将其视为必然的衰老,对家中老人习性脾气等出现的微小变化,要引起足够重视,可从生活习性和医疗检查两方面留心观察,有效识别。

在生活习性方面,观察老人是否有记忆衰退,写字说话是否出现困难,对时间、地点、人物出现混淆;思维判断力是否衰退;是否常把东西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做熟悉的事情,理解视觉和空间信息是否有困难;个性是否开始变得多疑、敏感、挑剔,失去做事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健谈变得少言、在社会活动中退缩、更“宅”了等。若家中老人有家族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情绪抑郁,头部受过外伤、感染等危险因素的,患病概率较高,更应留心观察。

在医疗检查方面,甲状腺功能减退、血常规中代谢检查及维生素测定、脑萎缩程度等都视为诊断或排查早期症状的有效方法。建议老人可定期去记忆门诊,通过科学设计的量表问卷测试患者的认知记忆能力,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运动饮食、综合习惯性格、疾病史等内容,将有助于医生了解其疾病发生、发展情况,掌握干预治疗的主动权。

图为护士展示为预防患者走失而设计的内附姓名、住址等个人详细信息的黄手环。

寻找最优解

“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百善孝为先又源自人性朴素的本能,除去诊疗这些医疗层面的工作,与家属共同对抗疾病时,体面的、有尊严的老去,也该成为健康老龄化的应有之义。”李永秋表示,由于大脑内部高度精密,其复杂程度使得现代医学很难直接观察疾病起因,病理机制和演变进程,整个医疗界虽投入了大量人财物,迄今也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减轻负担的有限作用,从病理、病程上扭转的药物还未出现,预防就成为当下最优解。

李永秋建议,社交活动要多。有些老人退休后,深居简出,“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与亲友间的交流互动变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认知退化。子女陪伴父母期间,可有意在闲聊中询问一天的活动内容,见了哪些人,谈了哪些事,聊聊某部电影电视剧情内容,或是老人阅读报纸杂志中的内容,听复述,问细节,这既有助于促进脑细胞活动,也是观察老人是否存在容易健忘、语言表达不清等早期症状的好办法。

其次,运动锻炼要多。运动始终是保持身体健康的第一法宝。一份针对3.3万人的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进行运动的人能降低38%的认知能力退化风险。广场舞、象棋、散步、太极拳、唱歌都是不错的选项。李永秋表示,子女体恤父母辛劳,望安享晚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老人也不要过度呵护,鼓励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些对保持大脑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此外,适度运动也能保证夜晚拥有良好睡眠,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作风险。

再次,常规饮食多样化。减少油盐糖的摄入量,提倡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可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还可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降低发生中风和记忆力减退的风险。富含胆碱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对此也能起到不错的预防作用,注意保持体重和心脏健康,人避免变得过于“油腻”也尤为重要。

“给儿子留着,他……最爱吃。”诊室外,候诊老人萎在座椅上,拉着老伴的手,嘟嘟囔囔反复说着这句话。这一幕,让人不由感叹,或许病情的发展,使他们的记忆在时间缠绕交错的陷阱中处于困顿,或在生命纷繁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迷失,但有些感情,深埋于内心,根植于血脉,他们记得一清二楚。曾经,他们是你我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面对未来这段因生命而经历的必然,我们应该!也要!以同样的耐心和更多的包容,坚定而又坚强的,陪伴他们在时光的洪流中老去。纵然双鬓斑白,步履蹒跚,有他们的地方,就是家!

记者 王冠杰 通讯员 张敬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