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汽车行驶在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境内风景秀丽的淮九公路上。本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

航拍肥东县石塘镇富光社区大杨村民组的安置点建设工程。 本报通讯员 罗祥勇 摄


【资料图】

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如何做大做强?这需要政策、产业、创新等要素的综合发力。记者近日从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处获悉,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高质量发展步伐蹄疾步稳。202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21151.65亿元、同比增长5.9%。下一步,将聚焦产城融合,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5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强县引领 县域龙头带动示范

今年1月,肥西县举办2023年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9个重点项目参与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219亿元;2月,华翔电子汽车高端饰件智造基地、中科维德化工数字化项目签约;3月,年产80万套汽车关键零配件智能制造项目签约……在肥西县,接连签约落地的重大项目,如同发展的“燃料”,正为这个“全国百强县”的“经济列车”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肥西县精准选择产业赛道,打造新能源汽车全链条、高端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该县地区生产总值1068.4亿元,居全省县域第一位。

经济强县正依托自身特色,发挥着示范带动效应。“当前,安徽的经济强县发展主要是三大模式:依托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民营经济,这些模式和经验,也给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作用。”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省会合肥的三大经济强县——肥西、肥东、长丰,属于“背靠大树”,这三个县依托中心城市,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配套,电子信息、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飞速发展,三县一同上榜2022年赛迪全国百强县。

值得关注的是,长丰县由于引进比亚迪等大项目,投资开启“狂飙模式”,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6.1%。

广德、宁国、来安等县(市)则走的是另一条路子:通过园区共建、收益分享模式,加快承接苏浙等地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做精做优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天长、界首、霍山等县(市)以民营经济为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助推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集群化发展,不仅仅是安徽经济强县的特征,如今,全省已形成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

2019年起,我省共遴选认定72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县域全覆盖,产业类别包含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化工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今年3月,我省新制定《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实施方案(修订)》,常态化开展分类评估。

目前,在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在引导资源集中、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开放合作 县域经济加快“超车”

近日,在郎溪县定埠港,随着一辆辆满载的货车从码头堆场驶离,龙门轨道吊装工作迅速启动,集装箱被一个个吊起,顺着轨道路线,平稳地落在待装船舶上。

这繁忙的场景,是郎溪县水运经济蓬勃向上的真实写照。今年一季度,宣城郎溪定埠港港口吞吐量达到78.8万吨,相较于去年增长42%。

皖东南的小小渡口,为何如此繁荣?因为,这里位于皖苏交界处,航线横贯长三角三省一市,有效打通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水运通道,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水上交通的无缝对接。

可以说,开放合作是县域经济加快“超车”的发展“密码”。

从对外合作看,一批批县域正积极“牵手”沪苏浙,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成为发展“桥头堡”。以蚌埠固镇县为例,该县联合设立甬蚌产业合作园区联席会议机制及常态化精准对接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今年1月至3月,固镇县经开区共签约项目11个,协议总投资52亿元。

目前,甬蚌、宁滁、松六、徐淮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挂牌成立,资本对接、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合作全面深化,这些产业合作园区成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桥梁”。

不仅仅是省际合作,省内合作发展更是如火如荼。长期以来,我省不同板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强北弱、中部凸起的态势,这必须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合肥都市圈、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等,就成为协调发展的一条条“快速通道”。在合肥的辐射带动下,舒城、长丰等周边县(市)县域经济乘上承接产业转移“顺风车”。

与此同时,南北开展“结对子”,合肥、芜湖、马鞍山分别对接阜阳、亳州、宿州三个皖北城市,皖南7个县区对接皖北7个县区,形成“3+7”南北合作共建模式,县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据统计,皖北六市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8656.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862亿元,年均增长7%。

“未来,我们将推进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区域合作,推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皖东地区构建皖苏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以顶山—汊河等新型功能区为示范,逐步推动六合—天长、浦口—和县、淳安—歙县等协同发展,打造“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在皖西地区,谋划大别山省际交界区域特色经济协作区,支持叶集—固始、岳西—英山、宿松—黄梅—湖口等共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

做强县城 打造城乡融合关键纽带

县城,往往是一个县经济最发达、人流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县城的发展,便成为县域经济加快突破的关键。

近年来,我省注重发挥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一县一策”和产城融合发展要求,提出全省59个县(市)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和支持措施,发挥庐江、当涂、蒙城、灵璧、天长等5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放开县域内城镇落户门槛,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成75个市县交易市场,县城发展功能明显提升。

“产业是县域发展支撑,土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建议,引导各县(市)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高位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对接产业链条,与城市经济体建立产业关联并形成产业循环。在土地保障方面,加快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的全域治理,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化利用全面提速。

产城融合,是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的关键。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围绕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推进县城的产城融合。一产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内县城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一批百亿级农副产品深加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二产分类打造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5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三产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联动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本报通讯员 陈 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