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海南三亚某菜市场,两家正在营业的摊点被挂上了缺斤短两的黄色警示牌。当地市场监督管理所回应称,挂牌目的是督促商家改正违法行为,改正了就会撤下警告牌,不改正则会继续悬挂。据了解,除了三亚,广东深圳、山东济南等地也采取过类似措施。

缺斤短两,可以说是消费者最常见,也最深恶痛绝的不良经营行为。然而,商家们明明知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是长久经营之道,仍频繁出现类似“缺斤短两”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本身具有隐秘性、随机性、数额小且流动性大等特点,其违法成本低、取证查处难。商家偷偷在秤上做点手脚,消费者难以发现。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偶有吃亏上当,但由于金额不大,很多人也只是自认倒霉,或是要求商家补足差额。久而久之,对于商家来说,缺斤短两便成了“坑到就是赚到,没坑到也亏不到”的划算买卖。

整治“缺斤短两”,必须要“斤斤计较”,亮出新招数。此次多地挂出黄色警示牌,无疑是整治缺斤短两等现象的有益尝试。之前,一些商家之所以缺斤短两,无非是抱有侥幸心理,欺客只有上当者知晓,就算被监管部门惩处,也只是小范围知晓,并不影响生意。而如今,被挂上了黄色警示牌,无异于对商家过错进行公示。对商家而言,商誉是立身之本,“坏名声”带来的影响比“短平快”的处罚更有痛感。在一些地方,挂牌警示已经成为公开行政处罚结果的重要方式。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品质和诚信的基座。眼下,多地挂出缺斤短两的黄色警示牌,让商家更加清晰地明白——想跟消费者做“一锤子买卖”,结果只会是“砸到自己的手”。当然,亮出缺斤短两黄色警示牌,还要考虑合法性的问题。《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明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关于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规定,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对于应当公示的行政处罚决定,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行政处罚当事人行政处罚信息将向社会进行公示”。只有依法依规,“缺斤短两黄牌公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也有人质疑这会不会把商户“逼上绝路”。黄牌虽然威力十足,但并非不可摘除。只要商户能不打折扣地纠错改错,30天挂满之后,就能实现“摘牌”。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在倒逼商家整改,更有利于营造合法经营、买卖公平的市场氛围。毋庸置疑,与所有的监管措施一样,给缺斤短两的商家挂上警告黄牌也必须规范好、讲清楚,什么情况能挂,什么情况不必挂,遵照什么程序,公告什么内容,何时能摘牌等等。毕竟事关每一个经营主体的生计,多些谨慎不为过。

(何 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