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民收到的“无感互认”短信。
在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西关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介绍“无感互认”。
(资料图片)
工作人员在操作“无感互认”系统。
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高龄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一直以来,群众在享受待遇时都需要进行资格认证,有的甚至需要一年一次自证生存,方能正常领取相关待遇。
“从今往后,这些‘自证’都不需要了。”亳州市人社局局长陈长安告诉记者,该市创新开展“无感互认”改革,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机制创新 解忧有温度
“以前每年都要到社区跑一趟,那几天大家都扎堆去办认证手续,社区柜台前经常排长队,很麻烦。”近日,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仙源社区73岁的石又廷说,今年快到认证时间时,他收到一条已经通过认证的短信通知,再也不用跑腿了。
在“无感互认”改革实施前,待遇领取人员需要按照传统的“被动式、静态式、集中式”资格认证模式,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社区人工认证、手机App认证等方式自证生存,程序繁琐,非常不便。“无感互认”改革后,待遇领取人员无须自证生存,通过数据比对,即可对其资格精准确认。
陈长安向记者介绍,“无感互认”改革的实施,源于今年春节后的一次县区调研活动。
“当时临近中午,看到很多老年人还在排队办理业务,我了解后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部分群众正在进行养老金资格集中认证。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认证,养老金就会停发。”陈长安说,当时参加调研的同志都深有感触——要是能让群众获得类似企业“免申即享”的待遇就好了。
会后,亳州市人社部门迅速着手调查研究,不久,“无感互认”形成报告并上报市委、市政府,获得了大力支持。亳州市决定,把领取各项待遇资格认证“无感互认”工作,作为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监测点和政务服务改革突破点。
根据调研,“无感互认”改革涉及亳州市10家单位、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惠及全市136.67万人,其中以农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为主。
“需要办理认证手续的大多是老年人,特别是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办起来非常麻烦。从今年起,再也不用为这些事烦心啦!”花戏楼街道桑园社区今年80岁的张敏高兴地说。
待遇领取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的待遇认证和发放时间不同,因此认证时间也有所不同。在“无感互认”改革前,基层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认证工作要完成,耗时耗力。
“我们社区每年有约300名待遇领取人员,认证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有的待遇是人社部门的,有的是民政部门的,还有教育部门的,我们要分别对接各个部门的待遇认证工作,认证实施起来麻烦,数据也得多头报送,工作量大,程序繁琐。”花戏楼街道桑园社区工作人员沈庆对记者说,“无感互认”改革实施后,社区只需要上门梳理一下数据无法比对的人员,工作量大大减少。
“今年,我们就认证了几位老人,他们由于年纪太大、腿脚不便很少外出,所以没有数据比对结果。”沈庆说,“无感互认”改革为基层实实在在减了负。
数据认证 服务更精准
开展“无感互认”改革后,群众由“自证”变“佐证”,认证方式由“敲门找人”变“数据服务”和“服务上门”,认证周期由固定时段变为动态递延,有力保障了亳州百万群众领取待遇免申即享、应享尽享。
“‘无感互认’改革在方便群众的背后,是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在幕后齐发力。”亳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次上班途中,看到正在路边忙碌的环卫工人,我就想,环卫工作从业者年龄普遍较大,大概率是待遇领取人员,他们肯定也需要‘无感’服务。”亳州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柴涛说。
当天,柴涛联系有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发现,市区2000多名环卫工人都属于亳州上善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其中绝大部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领取人员,每年都需要进行资格认证。
“我们把这个群体的数据汇集到‘无感互认’平台,帮助环卫工人享受资格认证无感化。”柴涛说。
海量数据汇集,需要打通各个部门的壁垒。亳州市人社部门积极牵头研发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以及41项强认证数据、9项弱认证数据。
“老人住院信息、到银行办理需要现场拍照的业务等,这些都要本人亲自到场,是强认证数据;老人刷社保卡乘公交、到药房购药等,不一定是本人行为,这类就属于弱数据,需要其他辅助数据加以佐证才行。”柴涛告诉记者。
据统计,“无感互认”平台目前已汇集26个部门、50个数据来源渠道,共计3490.94万条数据。通过比对参保人员近期的旅游出行、就医购药、老年大学学习、商业保险投保、养老机构入驻等各类共享数据信息,可以捕捉到亳州市90%以上参保人员的生活轨迹信息,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对无法捕捉到生活轨迹信息的,采取人工服务兜底方式进行认证,从而实现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
安全便捷 幸福更有感
“根据规定,有的群众如果享受了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就不能再重复享受其他补助待遇。实施改革前,各个部门单独发放本领域的待遇资金,单打独斗的情况容易出现待遇重复领取现象,给基金和资金安全带来危害。”亳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孙贵翔说,在民政领域,该市仅领取高龄津贴的人数就达13.4万人,在“无感互认”改革前,由民政部门单独认证,难以辨别该类人群是否享受了其他待遇。
此外,在“无感互认”改革前,部分退休职工如果忘记认证时间,未在有效期内参加资格认证,就会被暂停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
实施“无感互认”后,亳州市人社部门通过信息比对,对没有发现任何生活轨迹的退休职工,在其认证有效期结束前通过短信的方式提醒退休职工进行自助认证。如退休职工还没有按时认证,社区和参保单位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确认待遇领取资格,防止出现社保待遇暂停影响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现象发生。
“过去,我每年需要认证3次,包括养老金、失地生活保障金和退伍军人抚恤金。今年听说政府通过数据比对自动认证了,真省事!”谯城区汤陵街道丰水源社区73岁的退伍军人蒋玉昌说。
“目前,亳州市每月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金6.03亿元,今年发放总额将达72.36亿元,其中社保待遇资金每月发放5.44亿元。”亳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感互认”改革实现了各类数据的高速运行,可以实时对待遇资格信息进行精准分类,及时生成认证结果,有效避免了群众待遇被暂停领取或冒领等情况的发生。
今年3月份出台改革方案,5月份搭建“无感互认”服务平台。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目前已成功比对27.66万人,从比对结果来看,将来九成以上的待遇领取人员都能通过信息比对实现“零跑腿”“无感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今年4月,亳州市“无感互认”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短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亳州市开展的城乡居民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无感互认”改革,让资格认证“更精准”、待遇领取“更省心”、资金运行“更安全”、基层管理“更便捷”。这项暖心改革,靠的是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发力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平台的支撑,也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面感知民声民意、实打实办好民生实事的立场、作风和情怀。将“群众自证”变为“数据佐证”,让“无感互认”促进“幸福有感”,亳州的这项暖心改革值得大力推广。
(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刘景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