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党建+歇歇角”驿站,医护人员在给环卫工人体检。该驿站每天无偿提供临时休息、开水等便民服务。本报通讯员 葛宜年 摄
(资料图)
4月11日,全省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驿站)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我省13个部门将统筹推动“工会驿站”建设、管理、运维等,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参与站点工作。
不搞花架子,因地制宜为户外劳动者遮风挡雨
4月12日上午11点半左右,合肥市庐阳区白水坝菜市场门前车水马龙,环卫工人王玉琴拎着饭盒走进路边的工会幸福驿站。“以前中午吃饭只能在路边找个地方坐着吃,现在可以到驿站吃饭,刮风下雨的时候还可以在这里避避雨、歇歇脚、充充电,小站点解决了我们的大困难!”
记者看到,白水坝工会幸福驿站是间简易木棚,面积大约只有四五平方米,墙壁上挂着一台空调和相关管理制度标牌,四周摆放着冰箱、微波炉、桌椅、应急医药箱等,狭小空间摆得满满当当。
“打造工会驿站就是让附近的户外劳动者有家的感觉,不搞花架子,不追求高大上,重点服务环卫工、快递员、送餐员、交警、城管等户外劳动者,就近就便为他们解决热饭、喝水、避暑等现实问题。”庐阳区双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吴芬霞说。
驿站虽小,却离户外劳动者最近,解决困难最直接。合肥市总工会集中开展“工会幸福驿站”上传百度地图工作,将全市可提供服务的工会驿站在网络地图上进行精准定位、明确标识。户外劳动者只要在网络地图上搜索“工会驿站”,就可以轻松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站点,及时得到爱心、暖心、贴心的服务。
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户外劳动者是城市环境的维护者、秩序安全的守护者、便利生活的提供者。“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避暑御寒的场所。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合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省总工会将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作为“为职工办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共建、自建等方式建设服务站点3087家,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社会参与的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格局。
不刮一阵风,补齐短板常态化提供暖心服务
在南陵县环城北路城墙遗址公园,“人民城市驿站”十分醒目,全天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累了歇歇脚、渴了喝口水、闲时充充电、饭凉能加热”等服务。
“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天天都来这里热饭、充电。站点叫什么名称不重要,能遮风挡雨歇歇脚最重要。”管理员张金莲笑着说。张金莲专门负责日常保洁,维护站点内基本设施,常态化提供完善的暖心服务。
南陵整合工会驿站、环卫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阵地资源,倾情打造“人民城市驿站”,常态化服务户外劳动者,温暖一座城。
暖心用心的服务,能否长久维持?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全省工会驿站存在站点覆盖面不够,总量偏少,选址不科学、名称不统一,缺少统一规划,功能不齐全、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建了没人用”“建了不够用”的现象同时存在。
“有的站点周围人流量不大,而且离闹市区较远,去的人就少。”合肥市民李先生说。有的户外劳动者不知道有工会驿站,更不知道提供哪些服务,社会知晓度、吸引力、影响力都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的站点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的尚未建立日常管理运维制度,有的运维经费投入不足,建成后缺乏专人管理,存在基本设施损坏无人维修、易耗品更换不及时等状况。
“我们将持续解决工会驿站‘有没有’‘好不好’‘来不来’等问题,推动服务站点在数量上增加,在范围上拓展,在功能上增强,补齐短板常态化提供暖心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党的政策理论的‘宣传站’、为民办实事的‘服务站’。”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一级调研员张旭光说。
不唱独角戏,合力构建“1公里”暖心服务圈
工会驿站建设仅靠工会一家单打独斗,既难以满足广大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妥善解决驿站日常管理运维所需的人力等困难。
全省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驿站)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建立由省总工会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联合,统筹推动工会驿站建设、管理、运维等工作,合力夯实服务户外劳动者的“民心工程”。
据了解,工会驿站建设分为共建和自建两种方式,自建由县级及以上工会组织自筹资金单独建立,共建依托政务大厅、相关企事业单位临街闲置门面等场所挂牌设立。下一步,工会驿站建设不再是工会唱独角戏,住建、邮政、银行、交通……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加入进来,各地可利用闲置核酸检测点等设置流动服务站点。
如何合力推动工会驿站高质量发展?工会驿站将以“八有”为建设标准,整合服务站点资源,拓展服务站点功能,提高服务站点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一步一个脚印把服务站点建强建好、做实做好。
建立工会驿站要坚持“八有”建设标准,即有统一的标识名称、有合理的建设布局、有健全的服务设施、有完善的服务功能、有建设运营主体、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宣传教育功能、有线上地图可查。
“各地在建设前对服务站点建设地点、辐射范围、覆盖人群等进行考察评估,科学谋划服务站点建设布局,服务站点密度应考虑城市道路情况和户外劳动者工作区域,逐步构建‘1公里’户外劳动者暖心服务圈。”张旭光说。
(本报记者 张 岳)